NULL
WBC第55届年会在阿塞拜疆闭幕。主席在年会上建议在现重量级基础上增设超重量级。消息一出,引发了拳击界广泛讨论。 ![]() WBC全球年会在巴库闭幕 主席小苏莱曼认为,现重量级没有上限,让体重超过250磅选手对阵200磅拳手,有违公平竞技原则。WBC始终走在拳击改革的前沿,20世纪70年代,该组织曾率先承认次重量级。
这个增设超重量级的建议最终能否执行,以及分界线是多少,WBC的医疗团队要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调研,最后根据结果再具体定夺。
反对之声
WBC提议一出,就在拳击界引发了争议。综合起来,反对者们有如下几种理由。
眼下已有17个级别了,拳王头衔多到不胜其烦,如果再增设级别,那就更混乱了。除了四大拳击组织,还有IBO、IBC、WBF、IBU等组织。名目繁多的拳王在让拳迷混淆的同时,也拉低了世界拳王的价值。
![]() 增设超重量级会波及历史拳手成就 原有的重量级一分为二,那么过去重量级的历史和统计数据将被改写,拳手历史定位和级别传承亦将手波及。比如阿里将不再是第一体重级别的世界拳王。
当今重量级拳王约书亚是从路易斯、阿里、泰森、克里奇科这些拳王一脉相承下来的。如果增设级别,约书亚就要被归为超重量级,历史传承会出现断层。
![]() 约书亚临场体重达到250磅 难以平衡
设立了超重量级,体重差别的现象依然会存在,毕竟像俄罗斯人瓦罗夫那样体重超过330磅的拳手还会存在,即便把重量级上限设定为250磅,那么依然存在体重悬殊的情况。
如果新设级别的分界线是225磅的话,那么意义就不大了。考虑到现在赛前24个小时称重,拳手补水后会反弹8%-10%,即临场反弹15-25磅,那么就进入250磅大型重量级拳手的体重范围了。
![]() 哈耶击败巨人拳手瓦洛夫称王 增设级别过分夸大了体重在大级别比赛中的作用。体重优势确能发挥一定作用,但决定比赛胜负的还是实力。英国拳手哈耶在挑战瓦罗夫时,曾以低于对方99磅的体重完胜。 发展历史
最初的拳击比赛是无差级别,任何体重拳手都可以同台竞技。后来随着发展,出现了最初的两个级别轻量级和重量级,以135磅为界。后来组织者发现150磅的拳手通常无法战胜170磅的大家伙,于是又划分出160磅中量级。
为了让135磅以下拳手能在公平的体重差下比赛,又在135磅轻量级以下分出更细的级别。这样经过多年摸索,到职业拳击开始定型的20世纪初,拳击比赛划分为8个级别。 ![]() 职业拳击8个级别运行了很久 112磅蝇量级、118磅雏量级、126磅羽量级、 135磅轻量级、147磅次中量级、160磅中量级、175磅轻重量级,+175磅重量级。
随着职业拳击的发展,出于公平原则,更多体重级别开始出现。为了标注、记忆方便,就不再增加新的级别名称,而在原来的老8级前面加上Junior、Super等进行冠名。
上世纪60代,亚洲的职业体育包括拳击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迎合小体型拳手,各大拳击组织又在108磅之下划分出105磅。于是职业拳击形成了17个体重级别。
![]() 日本首位职业拳王白井义男 级别增减
梳理体重级别设立过程可以发现,拳击出现众多体重级别,固然有拳击组织盈利的需要,但更多是出于安全以及公平的考虑。
一些人感觉小级别划分过于细致,总共17个体重级别低于160磅的就有12个,尤其在105磅到130磅区间,级别之间仅相差3磅。当今的竞技环境下,拳手增减几磅体重是很轻松的事情。
和大级别更依赖力量不同,小级别更强调技术的细腻、速度以及灵活性,因此几磅的体重优势对于比赛的成败至关重要。
![]() 冈萨雷茲升级接连遭遇惨败 前P4P之王刚萨雷兹,他在105磅和108磅是神一样的存在,但到了115磅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据统计,小级别跨级斩获头衔的拳王人数远远低于大级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小级别体重优势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
拉美和亚洲拳手,他们身体的天然条件决定了他们适合小级别。因此,拳击体重级别势必要进行调整,关键是如何调整。
在比赛配对时应考虑一下体重差距。而在一些法定的拳王头衔战中,也可以尝试一下协议体重的方式。 再或者可以对赛前称重的时间适当变革一下,避免拳手过度减重然后拼命补水、造成临场体重差距过大。
毕竟增设一个体重级别不只是多了一个级别数字,多了一些拳王头衔那样简单,其中牵涉了太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而关于体重级别的调整,恐怕很难短时间内达成共识。 本文来源:拳格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