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19岁小将宋亚东用一个后手大摆拳拉开了中国军团反击的序幕,“UFC格斗之夜:上海”的高潮也正式开启。这次UFC中国大陆的首秀,创造了UFC本年度第6场门票售罄的赛事,这次世界搏击圈真正地见证了中国力量。 UFC从2015年就实实在在地在计划大陆首秀,我在拉斯维加斯参加年会的时候,总裁白大拿就拍胸脯保证,要给中国观众带来一场盛宴。2016年随着新东家的入主,UFC进纽约,“嘴炮”的强势双冠,UFC可以说在美国市场再次爆发性增长。而到了2017年,UFC的国际化决心也愈发强烈,在世界各地开辟了10个新的办赛城市。中国上海是UFC在2017年最后一场海外赛事。 其实在2月份就有媒体得知UFC要在大陆办赛的消息,我们也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为办赛做了各种准备。从6月份的新加坡赛开始造势,到7月底官宣,8月的霍洛威中国行,9月新闻发布会,10月凯恩中国行,11月正式比赛。我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与合作伙伴们创造了4次千万级的社交热点话题(#UFC新加坡#1655万,#UFC中国举牌女郎#6345万,#梅威瑟麦克格雷格#4370万,#UFC上海#4824万),上百家媒体发布了数千篇和UFC上海赛有关的报道。当然幕后的工作和为之付出的人,远远不止这些这些数字这么简单。 首次在中国大陆办赛,又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门票售罄这样的情况在开票前,我就预估到了。UFC进到国内都快10年了,举办比赛是一个标志性的象征,但前期的工作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多年坚持,才能在11月25日当天,让15128位粉丝自己掏腰包买票看比赛。 UFC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内容供应商之一,40亿美元的身价,仅次于价值44亿美元的F1,位列体育历史收购案的第二位。F1早在2003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上海为此耗资数十亿建造了国内唯一一个F1赛车场。这是国内对于老牌汽车赛事的认可,但作为新兴运动,MMA在国内的推广,得到办赛当地政府的认可,要做的更多。 好在就像白大拿说的“Fighting is in our DNA”,战斗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深耕在人类DNA的本能,当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在八角笼里展开激烈的对抗,我们的本能被点燃了。 UFC从来没有不重视中国市场,相反更懂得循序渐进扎根中国市场的道理。这次在上海,我和王琰博在八角笼边为中国粉丝带来了首次官方中文解说,在最近的距离见证了8位中国选手的表现。李景亮和王冠作为中坚力量发挥稳定,宋亚东和闫晓楠这样新生力量,在经过国外顶尖训练营的洗礼之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众所周知,MMA不是体制内的项目,运动的发展都靠着选手、俱乐部、推广人、赛事方执着地努力和付出。终于我们从一个张铁泉,走到了8位中国选手联合出战。这一次我们的选手再也不用披着国旗出战,不是他们不爱国,这一次我们才是八角笼里的大多数,坐镇主场,我们靠的是实力。 从赛事推广角度来说,主打民族和国家情愫也就只能管用一两次,再多说就滥情了,说到底职业体育是非常个人的项目。李景亮在胜利后冲出八角笼亲吻看台上的妻子女儿,王冠把UFC首秀的胜利献给了他第一次现场观赛的女友,闫晓楠下场后与家人喜极而泣……我们的选手在八角笼里拳脚相向,到了场下他们是再真实不过的普通人。这种反差感,反而能碰撞出火花,让普通人对MMA运动有更生动的了解。 我觉得UFC最成功的地方不但在于本身比赛足够精彩,在拍摄记录八角笼内外故事的时候,能把不同选手鲜活的特点,印刻在观众的脑海当中。粉丝们给凯恩取名“整容院长”,给伍德利取名“面粉”,只要有足够的好内容,中国观众从来不缺乏创意。UFC的粉丝们更愿意互动,UFC微博的粉丝活跃度排在体育赛事类的前三,仅次于NBA和CBA,国内UFC观众在社交媒体的活跃度,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粉丝如出一辙(UFC的facebook在体育赛事中拥有仅次于NBA的粉丝数)。 当然,MMA和UFC在国内还远远没有达到主流的地步,“UFC格斗之夜:上海”更像是UFC中国的一次小节,为此前布局的一次考核。走出第一步不容易,也为更好地走下去夯实了信心。 本文来源:UFC终极格斗锦标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