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乔治·贝洛斯,1882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巴斯,1925年死于腹膜炎,享年43岁。美国艺术史把他归入“垃圾箱画派”,视其为美国社会现实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
贝洛斯一生画过很多幅拳击题材的油画和铜版画作品。夸张的动作,变形的躯体,强烈的对比色彩,以及当中疑似血淋淋的局部,显示出巨大的张力,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 Both Members of This Club 该幅画作为【B.Bang】小编个人最喜欢的一幅贝洛斯的画作。场面充满尖锐的讽刺。拳手为了生存去拼打甚至不惜违反规则(膝顶),俱乐部为了盈利让底层的拳手成为会员(当时纽约的法律不允许进行赏金性质的格斗,只有会员才能比赛娱乐),前排VIP有权势金钱也血腥残忍,后排观众为了身份认同在现场冷漠旁观。拳台的挣扎凶横,前排的嗜血贪婪,对比后排的安静和黑暗形成反差。运用颜色的对比把拳台凸显成危险又神秘的舞台,而黑白两位拳手的对决更像是预言了一年后黑白两位拳手争夺重量级世界冠军头衔一战。
1910年7月14日,非洲裔拳手杰克·强森(赛前战绩52胜(24KO)-10平-5负-3无效)和被媒体称作“伟大的白人希望”的詹姆斯·杰弗瑞(赛前战绩19胜(16KO)-2平-2无效)进行了一场45回合(你没有看错,确实是45回合!!)的世界重量级拳王头衔赛,第15回合2:20秒,强森KO杰弗瑞。由于当时种族隔离敌对,媒体一边倒希望身为白人的杰弗瑞能够夺走强森于1908年拿到的重量级世界冠军头衔。 杰克·强森 詹姆斯·杰弗瑞
Club Night Dempsey through the Ropes
以上两幅画作描绘的是1923年9月14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场争夺NYSAC重量级世界拳王头衔的比赛,对阵双方为美国拳手杰克·邓普西(赛前战绩52胜(42KO)-9平-4负)和阿根廷拳手路易斯·安吉尔·菲尔伯(赛前战绩25胜(21KO)-2负-2无效)。菲尔伯在第一回合7次被击倒,但接下来菲尔伯一记右手拳把邓普西击出了拳台。第二回合57秒,邓普西KO菲尔伯获胜。不到4分钟的比赛时间共有11次击倒!!(这是重量级啊啊啊啊!!!!) 杰克·邓普西 路易斯·安吉尔·菲尔伯 The Knock Out
该幅画作被采用作1915年三月期《民众》杂志封面。 Introducing John L. Sullivan 画作中提到的约翰·L·沙利文(40胜(34KO)-2负-1平-1无结果)是19世纪80年代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世界拳王,被公认为拳击比赛开始佩戴拳套后美国第一位重量级世界拳王(自1882年2月7日至1892年),也是颁布于1838年的伦敦职业拳击规则(昆斯伯里规则的前身)下最后一位徒手不戴拳套的重量级世界冠军。1990年作为首批成员被纳入国际拳击名人堂。 约翰·L·沙利文(很像达利有没有?!) Introducing Georges Carpentier 画作中提到的乔治·卡彭提尔(88胜(56KO)-6负-14平-1无结果),法国拳手,比赛级别跨度从次中量级到重量级,囊括多个冠军头衔。他从事过的职业有:拳击裁判、拳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法国十字勋章空军飞行员、拳击小说作者、歌舞演员、电影演员、酒吧主。(真是开挂的人生呐!!) 乔治·卡彭提尔 Preliminaries Between Rounds Introductions Counted Out, No.1 Counted Out Counted Out
Ringside Seats 值得再费一点脑汁的是,贝洛斯关于拳赛有个著名的论述: The atmosphere around the fighters is a lot more immoral than the fighters themselves. (观众席的氛围比拳手本身更不道德。) 这属于社会心理学中的暴徒心理学范畴。这个领域涉及到作为人群中的一员和作为整体的人群的行为和思想进程。人群的行为严重受到个体责任感减少和对普遍行为的印象的影响。随着人群体积的增大,个体责任感减少和对普遍行为的印象(接受能力)会增加。 文:拳击吧洛马琴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