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第一大章 古武术的秘密 在火器时代之前,中国是天下第一步战强国。动则数十万人的战争中,能活下来的人所凭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本文会分析中国几大传统拳种的源流。看看它们的来历和用途。将分为如下几个章节。 1.战场之拳 第一卷:战场之拳 答案是个废话,就是被踩死。五万人中只要有1000人突然发了神经乱走路。至少一瞬间就能踩死2000人。踩残废的则不计其数。什么泰森小光头遇到这 1000个发神经乱走路的人,可能可以一阵摆拳***四五个,但最后也只有死路一条。死得最快的是什么人?是格雷西家族的人,这个家族的人有个坏习惯,就是一打架就往地上趴。只见一阵大脚丫过后,顿时退货。 所以各位喜欢看穿越小说的兄弟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练了点什么无限制啊,k1啊,跑到古代就能吃香。真过去的话吃的估计都是烧的香。 这里说的保护要害,可千万不要以为是像拳击手一样两手护着太阳穴和下巴。在战场上你摆这个姿势就是找死。 你是刀盾兵(好不到哪里,也是个送死的兵种啊!)就一手在前持盾,一手在后持刀。摆个太极拳的白鹤亮翅的姿势。谁要是摆泰拳姿势死了不要怪我没指点啊! 你是弓箭兵……安心射箭吧,别想这么多了。士兵在该死的时候不死是一种耻辱。 如果你祖先积德,分配了个骑兵,也别太得意。你照样要练马步。那些喜欢蝴蝶步的兄弟还是在家和美女扑蝶嬉戏吧。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聪明的朋友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功夫实用不实用,关键看你在哪里用” 当年巴西有个小男生,学了日本的柔术。据他自己说“删除了一些不实用的技法,创编了无敌的格雷西柔术” 日本柔术的针对对象,是双手持武士刀的铠甲武士(一般开始从小练刀,反应不会比你差)。面对这样的对手,你用什么鞭腿,什么下潜抱腿摔都是假的,你若用鞭腿,只见对方潇洒地大刀一挥,只见一条腿如鞭一样飞上半空去了。 日本柔术和中国同类拳法(太极拳)的最大异同在哪里?两者都有快速进身反关节夺刀的技术,都有快速进身用“内劲”打透铠甲的技术,都有借力跌人的技术。这几项都是战场上最实用的东西。 战场之拳的第二要求是 2.贴身发力 总结一下,在中国古战场上,最实用的招数就是“站稳,保护要害,在对方武器以外的范围痛打对方。” 太极拳里面有一招看起来很华而不实的招数“切地龙”(用日本人的说法就是“XX流秘奥义——地龙死闪),其真正用法就是近身后先举着盾牌顶着对方,同时挡住对方视线,然后保持盾牌举着,身体下潜一刀子猛捅对方下阴。还有什么海底针(水龙死闪)大致上也是如此。揽雀尾则是用左手来抱着对方的长矛,右手猛斩。 张三丰被蒙元皇帝召见,路上杀山贼若干,他说他是夜梦神人授拳,鬼(蒙元鬼子)才相信。实际上答案很简单,他就是传承战场之拳的人之一。但这要是明着和蒙元皇帝说,蒙元皇帝绝不会表扬张三丰热爱科学实事求是,而会命令御林军猛冲过来考验科学。 战场之拳中还有些叫“劈拳”的招数,是单手从上到下砸对方的脸。这种拳法在手持刀柄的情况下威力特别强大。还有些叫大劈的招数,则是一手高一手低地同时往下砸,这一招的密码只需要手持长枪即可明白,这是用枪尾凿击近身对手的技术啊。 以传承战场技术为目的的战场之拳在清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相当一部发展为更适合用来单兵/小规模作战的“义士之拳”这点会在后文再述。 金庸大侠说的好,某些人一辈子就练一种拳法,美其名曰“贵精不贵多”,他们是否能做到“精”,那是很可疑的,至于“多”是肯定做不到的。所以只要有人说“贵精不贵多”,他们就油然而生知己之感。 本人认为太极拳为刀盾兵所创,证据嘛……比太极拳是张三丰夜梦神人所授,或者陈王庭在乡下种田时拍脑袋想出来的还是要充足一点的。 东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好比说某男失恋后迁怒,杀了他的教授,东方思维是:“如果他没失恋,就不会杀人了。”西方思维是“幸亏那女的没嫁给某男,不然也和教授一起被杀了。” 思维模式的差异,最终使东西方拳法开始走向不同的领域。如果按西方的思维看唯快不破,那么就是猛练速度,比对手更快到达目的地。按东方的思维就是减少距离,比对方更快到达目的地。 培训时,常用一个手段,就是问对方认为自己的上限是每秒能打击多少次。有人回答1次,有人回答3次,有些经过锻炼对自己速度比较自信的人回答5次。我便拿着秒表给他计时10秒,让他尽全力高速鼓掌,自己数次数。结果是很出人意表的,一般普通人每秒鼓掌平均在7次以上,部分人达到12次以上,受训的人往往也被自己所数的次数所震撼。不相信是自己做出来的。 因为义士之拳普遍使用小兵器作战,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你只要手上拿一支小铁笔,用鼓掌的速度对对方眼睛,咽喉连续猛插,一般没练过的对手就铁定得死。 当然,每秒7~12下只是理论速度。实际上影响攻击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为了对抗这种“闪电手”,我国拳法家也发明了很多训练方法,例如“听劲”“粘手”“擒拿”“拔根”“控距”“地堂”等。 清末,隐藏多年的战场之拳突然重出江湖,大杀三方。并不是战场之拳在街头打起来一定真的比这种义士之拳实用,而是因为“杀人时代”过去了,“比武时代”开始到来。在徒手比武中,因为前提是被对方轻攻击击中非要害部位不会死,那么战场之拳就能大行其道。 而除此以外,还有擅长距离控制的流派。例如大成拳和截拳道。 李小龙的截拳架势则是侧身对敌,用低端截踢控制距离。等待机会给与重击。这样的架势适合对抗古拳法,但也不适合对抗现代拳法。 所谓的“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以无法为有法”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用最适合环境的打法去在这个环境里打”,在散打擂台上,最实用的拳法就是散打,在泰拳擂台上,最实用的拳法就是泰拳。 义士之拳 我们先看看义士之拳必须符合什么原则 1.身体平衡,不容易在移动中摔倒。一旦倒地,就会被一堆捕快扑上去施展巴柔紧紧擒住。而被擒住的话,则比死还惨,自己受尽酷刑不说,还要连累亲戚好友一起死。 义士拳五宝之一,四平大马 马步桩之妙,第一在速成。 站四平大马也没啥标准和诀窍,就是按标准站到四平状态,站到四平就啥都懂了。诸如“两膝对称撑拔,气沉丹田,腰马合一。”等,一句话概括起来都是四平状态,说多了反而让人糊涂。 练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明理后练拳,一种是练拳后明理。前者精细,后者强壮。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好处,嘿嘿。 有人也许会说“四平大马这东西对膝盖有害啊,是不科学的练法。”,义士们对此则回答说,眼前还活着最重要,让科学见鬼去吧。 义士之拳的第二宝,是王八拳。 对于一般没受过职业训练的街战者来说,为什么本能的用王八拳?因为王八拳是一种杀伤范围大的拳法,只要在手臂范围内,都在扇形攻击覆盖下,只有整体下潜躲闪才能躲得过。而会使用下潜躲闪的人一般都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人(会使用腰腿力),常人无非就是硬抗或者后仰躲闪。 《杀破狼》里吴京手持一把短刀来使用长拳。动作设计者是个明白人。但最适合长拳的武器不是短刀,而是峨嵋刺,T字短拐等。一个王八拳摆过去,对方低头闪过了后,还能回手再摆一下或者顺势举起往下扎砸。一个回合能攻击好几次。如果配合马步移动还能造成一次出拳横扫几个目标。回步又横扫或者突捶其他目标等。 冲捶 义士之拳中有很多冲捶类的拳法,冲捶之后还有靠撞的小动作。 冲捶的原理和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上半身硬梆梆的,把手和身体化为刚体,利用下身的快速移动把这个刚体向对手捅去。这东西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简单速成,无需悟性。 琉球人的空手道也是义士之拳的传承,他们最喜欢召集一大堆学生把这样硬梆梆的一个正拳练上N久,只有入室弟子花钱买了黑带才教身追手的破甲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功夫有时不需要精深,只需要够用就好。一名义士如果能用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技巧在人群中冲撞出一个缺口跑掉。就是捡回了自己的命,捡回了组织的命。捡回了红花会千千万万弟兄的命。 这类不精深但是好用的拳还有很多精髓,例如“唯快不破”。 人的反应神经最快的时间一般在0.2秒左右。很多拳击手出拳都比0.2秒快,那么对手怎么办呢?还是可以破,因为可以观察对手的身体变化,尤其是肩部或者脚步,可以判断出提前量。 而大部分普通人出一拳至少要1秒,那些没时间进行职业训练的义士估计不会比普通人好到哪里。但是他们却能做到超越对手的神经反应能力,避开对手对自己的身体预估来对对手进行打击。 义士之拳故老相传中常说“某招可破某招,某招可克制某招”。这些话,练现代搏击的人自然都不屑一顾,但是在一两百年前,这些话是谁都不怀疑的真理。 上文说到人体反应一般最快就是0.2秒,义士们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纷纷退出江湖,成为“技击家”,作为技击家,一般对手就是单体攻击为主,虽然还有群战套路传下来,但是较技时一般不用群战套路,而是用门内秘传的“独门绝招” 在肌肉能力有其极限的情况下,最快频率攻击对方的守则如下 2.发力距离尽可能短,距离2米出手,就算再快也要0.7秒才打的到对手,距离10厘米出手就算不快也只要0.1秒。 3.减少自己出拳时花费的思考和计划时间。 弄段古文丢在这里:南方之拳术家相角,则一二手,多亦不过五六手,势均力敌者,不互中要害,即相揪相扭,同时力竭罢角,或重整旗鼓,相与复角,曾未有角至若干手,尚不分胜负者,此其分别之点,在北拳尚气劲,南拳则不然,纯以技巧胜,功夫不到者无论已,有工夫者,其气劲不必惊人,然出手必能创敌,角时多不施展门户,临时落马,意到手随,每有胜负之分,非特旁观者,不知所以致胜之道,即被创之人,亦多不明敌手来去之路。 当统治渐渐稳定,战场之拳再难有用武之地,其中一部分战场之拳的传人沦为街头卖艺者,向高难度的华丽动作发展,一部分沦为拳手,专业角斗供吃饱了撑的观众取乐(或换个好听的说法说是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而其中一部分转变为义士之拳。 义士这个词,在古代就是黑社会的意思。在元代,是明教,白莲教为主,在清代是以天地会,红花会等为主。这些秘密会社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大多数时候潜伏在民间,一般很少有大规模作战。打斗的对手一般也不是军人,而是衙役,捕头,密探,在这种情况下,战场之拳就不那么实用了。其中有一些实战高手发明了更实用与当前这种情况的技术。 重心前倾走路,感觉快失重的时候拇指一顶,就像顶在别的物体上一样顺势把重心调整过来。 年轻的时候,遇到个练八卦掌的朋友,这位朋友练了好几年的八卦掌,但是还是打不过拳击手,他十分苦恼。认为是他内力未到的原因,实际上按他那种练法,就算练十年,也打不过练了十年的拳击手,因为八卦掌这东西最早出现在商业社会的时候,虽然是在一次职业擂台赛上,但是八卦掌最早的诞生用途却绝非打擂台,而是反清复明。 八卦掌的手法和身法让人眼花缭乱,打击力却不尽如人意。有很多八卦掌的朋友因此苦恼,都兼练铁砂掌之类的重手法,但是铁砂掌配合到这样灵活的身手上却又没了威力。所以当世很多八卦掌名家都遇到两难的境地。 实际上八卦掌的可怕之处还是在兵器上,空手的掌法也是掩人耳目罢了,甚至连八卦掌这个名字也是掩人耳目。八卦掌的精华在其独门武器子午鸳鸯钺,这东西可以锁勾,可以划,可以抠,可以割。但这东西也只是和平年代用来表演的。子午鸳鸯钺的真正平民身份是——镰刀。 在夕阳下的小树林里,一个双手持镰刀的农民,突然用极其诡异的身法,向着你的颈动脉,股动脉,脚筋,腕动脉等地方连续不断地袭击,你出一刀的时间他已经对你攻了五六刀。而当你反击的时候,他又躲到了树后,用匪夷所思的角度不断袭击你。八卦掌的“九宫步”,说穿了就是在人群中,树林里逃走或者躲闪反击的技术。在树林/无辜群众里的话,什么形意拳,什么太极拳,都不是八卦掌的对手。 第二大章 传统武术无神论 古代一般师父会把徒弟分成四种:1。传人,2。经济来源,3。传人经济来源兼而有之4。应付任务。动荡年代学武术本来就是防身和混饭吃的。有钱人家孩子学武就是防身为主,没钱人家孩子学武就是混饭吃的。作为师父,一般也不会象电视里演的,都是仇视富人孩子,亲近穷人孩子,相反的,如果富人孩子本身资质好,又刻苦,品德也好的,师父更愿意倾囊相授。练武要练的好,说实在的,是个耗钱,耗时间的活。要有钱(保证营养),有闲(充分的时间保证训练),有头脑(多少和受教育程度有关)。所以真正一些民间的高手,排除和尚道士等这些非正常意义上的社会人。很多家庭条件都还不错,或者至少他们学武期间的家庭条件都不错。真要是穷的叮当响的家庭,一般也就练个三招两式的,练不出高手的。 做师父的人最讨厌的徒弟,就是人品比较差的,这样的人,穷人家里很多,富人家里也不少。所以原则上师父更愿意收家庭条件好的徒弟,原因也是必然的,徒弟有钱师父日子也好过一些啊。 徒弟有钱,将来练好了武术也不会拿武术混饭吃,抢师父的饭碗,徒弟有钱,将来练好了,一般也不会和别人争强斗狠,或者落为匪寇败坏名声。 另外封建时代,徒弟有钱又练武的,也有可能走武举的道路,光耀门楣,也光耀师父。 一般师父对家里特别穷,练武意愿却非常强烈的人,多数都不收,跟电视里的宣传正好相反。因为这种人,一般心地不仁(不是不善)。 因为一个人家里穷,你正年轻,不去辛勤发家,那么你是不孝。如果你不是不孝,那就是企图把练武当成发家的途径,你就是不仁。因为你要靠武发家,说白了,你就要去打别人。而且你练武意愿越强,将来出手可能也越狠,你靠打别人出人头地,属于心地不仁。再说山外有山,弄不好你也就死在别人手里。你说这样的徒弟你花心血去教,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一般如果徒弟人品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家里条件又允许,那基本上你自己肯下功夫,对师父好点,师父都会认真教的,没学到好的功夫,多数都是自己天赋有限,或者不够刻苦。当然如果师父有心把你当传人,可能就会对你严格一些,如果只是当你是经济来源,你本身品德上也没什么大缺陷,那一般该教的也都会教,就是要求上不会那么严格了。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们这一带的武术口诀,并不是什么白鹤亮翅,黑虎掏心之类的套路名称组合。确切的说是对抗练习的理论基础。因为很多是方言表述的,不太好翻译,加上时间太久了,现在居然一句完整的都记不起来了。大概记得一句空手夺棍的口诀,“棍来顺势手压收” 因为这个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有些别扭。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口诀就是对抗练习的拆招理论。其内容有些类似于电视里的“手谈”或者“讲手”,你一个泰山压顶,我对一个举火烧天。就是把套路的每一个招式拆开,然后剔除套路中辅助动作,用口诀形式,阐述每个散招的应用方式,和方法。学会了歌诀,就可以照歌诀进行拆招对抗练习,也就是所谓的散手了。 只有练完散手的人,才具备成为一个武术专业人士的入门资格。然后师父的任务就完成了,修行高低就看个人了。这就所谓师父领入门修行靠个人。但由于古代没有专利局,也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加上有门户之见,所以,一般这些歌诀都编制的比较模糊,属于简单易记,不易懂。如果没有专门的师父给你示范,那你拿了歌诀也没多大用处,如果你没有练习过本门的基本功和套路,学了歌诀也没用。 就比如上面的那句空手夺棍的歌诀,“棍来顺势手压收”,棍怎么来的,不同方向不同手法的来,都不一样的,什么身法才是顺势,压是怎么压,用哪个部位压,收是怎么收等等,如果没有专门的师父给你示范和自己练习的本门基本功,这歌诀就是一句废话,这也是古代中国的武术环境造成的。如果光练套路,不懂歌诀,不进行对抗训练,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秀腿。打起来虎虎生风,自我感觉良好,用起来手忙脚乱。纯粹是师父不想教你,给你应付任务而已。 一般从记歌诀开始,师父就开始进行拆招散手训练,然后就是进一步的熟练训练,练到一定程度熟能生巧了,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了(这是最高境界了,基本做不到)。一般按我们地方的传统,一个师父教你练好基本功,再把口诀给你,再给你示范口诀,基本上就是完成任务了。教学内容就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熟练程度了。一般到这一步,师父就准备让你出师了。或者辞职走人了。 其实传统武术本身是很科学的,因为它都是从生死搏斗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经过各种实践淘汰之后保留下来的。只是由于古代的门户之见,还有职业竞争,生活所迫等原因,以及一些迫不得以的原因(比如徒弟品德不好,又有背景不得不教),而采用各种各样的神话或者虚无的谎言进行修饰,导致传统武术有了大量的神力怪论。这都不是真实的传统武术。 中国武术自古就是从自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肯定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体规律,运动规律的。传统的武术训练,和现在的搏击训练其实原理是一样的。内容也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训练目的不同,导致一些内容和方法上有些差异而已。但道理绝对都是一样的,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在整体上永远是超越过去的。 现代搏击技术的专项训练能力和深入程度都是超越传统的。只是由于竞技环境和目的不一样,现在搏击技术内容比较相对显的比较单一,单在专项深入程度上,则是传统武术所远不能比拟的。传统武术的训练程序其实非常科学,从基础入手,训练力量和步法,身法,然后训练技击动作,然后进行对抗训练,增强熟练程度和速度。整个程序其实和现代竞技体育完全一致。这才是符合事实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神力怪论。都是看的见摸的着,感受的到的东西。所以一些动辄不知所云的理论,动辄要求苦练10年20年的才能显示威力的所谓武术,10之八九都是骗人的把戏。 为什么说是骗人的呢?因为就算创始人是真的修炼出了什么神功大法,也不可能传承下来。 一个功夫,你动不动就要练几十年才能入门,那人能活几岁啊。你从学会到自己实际体会运用再到找徒弟怎么着也得再花10来年吧。这么一加起来,你开始授徒起码也得5/60岁了。再教会徒弟,你起码都7老八十了。杜甫都说人生70古来稀阿,哪里你这个门派的人都运气那么好,个个都是老寿星啊。 而且这种情况下,你根本就教不了几个徒弟。没有传播面(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普及基础),你怎么保证传承阿。你就运气那么好,挑的几个徒弟都是天赋禀异的。哪有可能呢。你们小学老师老的都教了四十年书了,你问他现在班里哪个人一定能考上大学,他判断的出来吗? 人是活的不是死的,特别是小孩子。后面的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你就能保证他小时候天赋好,长大了还能天赋好?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太正常了。再说了,不是还有个主观能动性的说法吗,徒弟要是长大了,不想练了怎么办。你连再教一批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么多要求合一块,除非这个门派,天天撞狗屎运,才可能能完整的把功法传承下来。 只要能大面积流传下来的东西,道理上肯定都不会难。至少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否则它就流传不下来。如果它让别人感觉很难,那多少可能是这个门派有些传承上有些保守了,并不是拳理功法上真的有多难,比如太极拳。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地方就是他的技术系统性和包容性和广阔性。这是世界人尊重中国武术的地方,并不是说能练出几个李小龙出来。从兵器的多样性复杂性,跟拳种的复杂性就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博大。甚至连各种诸如地趟拳,醉拳等一些特殊体质的人士训练技法都有,格斗部位从头到脚到手指都开发出来了,技法从踢打摔拿到摔跤柔术都包含了,冷兵器从长到短从硬到软都涵盖了。世界上除了中国武术,没有任何一种格斗术有中国武术这么全面和专业,这就是博大跟精深。 拳击可以比出一个绝对的冠军,其他格斗术都可以,但只有中国武术不行,中国武林人士除非走火入魔了,否则永远不敢喊出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不是因为谦虚,而是因为实际就做不到。中国武术那浩如烟海的技法,是任何人穷一生都学不完的,谁知道谁又从里面挖掘出什么出来呢。这就是中国武术比其他格斗术高级的地方,黑人和白人在综合身体素质上是强于中国人的,如果挑个素质好的黑人来我们的教练无保留的进行散打训练,很可能就能拿冠军,这同样也是中国武术的光荣。反之,即使是中国人,但使用其他的格斗术的技法获得冠军,那一样不能代表中国武术。 个人观点认为,中国武术是所有格斗数中技法最系统,最完整,最精深的。但这不代表就一定能打。就一定能拿冠军。因为我们中国的武术虽然在技法上非常博大精深,中国的武术之所以能有如此盘大的系统,得益于我国古老而又从未中断的文明,日积月累,自然就源远流长了。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武术其产生和发展都是源于格斗需要,所以武术得到大规模的发展的时候往往都是动荡的乱世,只有在乱世才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和试验机会。因为武术本身就是一项依赖实践的技术。 所以中国武术最后的辉煌时期就是清末到民国,这段国家沦陷群雄逐鹿的时期。我们现在能说的出来的高手基本都是那个年代的。这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因为我们的传统武术是格斗术,是杀人术,并不是竞技体育。过去的擂台哪怕是最低等级的乡村擂台,都是要签生死状的,比赛的伤亡概率,哪怕是现在最高等级的搏击比赛都远不能比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传统武术从来就不是为体育运动服务的。没有规则就是它的规则,用现代有规则的体育运动来衡量或者类比都是不公平的。 再者我们国家已经太平了60年了,基本上有过武术实践经验的拳师都死的差不多了,加上热兵器的强大威力,导致传统武术已经缺乏发展动力和空间。整体水平的下滑是必然了,这也是为什么孙禄堂、杨路禅,郭云深等老前辈的徒子徒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所在,如果他们一代强过一代,那才不正常,而竞技体育则相反,竞技体育具有娱乐性、职业性和专业性,只有天下越太平,生活越安逸,它才越能发展。因为它在大范畴上属于娱乐方式。如此一来此消彼长,传统武术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尴尬也越发明显。 泰拳号称500年不败,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扯淡的事情。500年前到300年前的泰国还向中国称臣纳贡,我国古代对泰拳也将其归入武术中的一个流派,八臂拳就是泰拳的古名(因为那时候泰国不叫泰国),其技法和威力也都有详细的描述,但该流派武术从来没有在中国武术界获得什么崇高的地位,有此可见泰拳在古代的格斗术中其威力和技法并无特别出彩的地方。 就算我们中国古代有民族歧视,泰国又地处边捶,可是即使是与泰国山水相连民族相同的云南,古代的泰拳也没有成为当地的主流武术派别啊。这也反应了如果把泰拳当作一种格斗术或者杀人术对待的时候,它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特别是跟中国武术比。当年无限制格斗术刚开举办的时候,泰拳手上一个输一个,输的裤子都当没了。输给谁呢,输给巴西柔术。巴西柔术其基础是师从日本传统柔道的,日本传统柔道的祖宗就是中国武术里的擒拿和中国式摔跤。后来的泰拳手经过多次教训后,进行针对性的技法学习后,才慢慢的板回来。 无限制格斗开展到现在的历史也才30年,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当年的八臂拳没有在中国形成象少林武当的威名,其本质还是在于其格斗技法有缺陷。如果采用的是无规则的格斗,那泰拳的威力,其实流于一般,符合历史上其在我国武术流派中的地位,曾经看过一个报道,散打跟泰拳举行对抗赛前,泰拳提出要使用膝肘,由于散打此前禁止膝肘打击,选手缺乏相应的技法训练,所以中国不同意(所以前两届没用膝肘)泰方不服,说膝肘是泰拳的传统,但我方说,分筋错骨、擒拿是中国武术的传统,中国武术还有头槌,你让用吗,泰方就哑巴了。 我们都知道,泰拳重拳重腿重膝重肘的威力,其实跟泰国武术没有多少关系,泰国武术的技法的档次其实就是我国一个地方小流派的水平,泰拳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是3个,第一,他是东方高水平搏击技法的一个分支,继承了部分高水平搏击技法。第二,由于近代殖民地的身份,导致其较早的引进了现代体能的训练方法,其体能训练方法比东方其他流派的传统体能训练方法要领先。第三,社会就有普及传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其较早的被从格斗术改造成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世界上推广,导致其良好的运动历史积累。仅此而已。 刚开始的时候散打面对泰拳,基本不堪一击,现在基本上是旗鼓相当,各有千秋。不是中国散打的技术变高明了,仅仅是散打的竞技目的改变了,加上运动的时间变长了,比赛和训练积累提高了。仅此而已。 有人曾经问我,你觉的散打厉害还是泰拳厉害,我跟他说,都不厉害,也都厉害。如果仅仅是泰国人跟中国人比,那么不用多久,泰拳肯定输的裤子都没了。原因很简单,这两个都属于竞技体育,如果规则一致或者非常接近之后,那么其本质就是同一种运动。顶多就是同一种运动的两个不同训练方式。其差别将来可能比现在的欧洲篮球和美国篮球的差别还小。而中国无论国力,还是人口基数还是人种先天体质都远远强于泰国,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放开了跑,用不了多久泰国就没的玩了。因为一旦变成竞技体育,那比的就是国力和人种了。同等规模的人口,同样的人种,国力强大的肯定整体占优势(当然前提是国力强大的一方想比),更何况我们三项都占优势。 散打也是这样的道理,美国人要是现在把散打当回事,过个20年我们就算不歇菜也不占多少优势,就像日本的柔道一样。泰拳现在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拳,也不是他多高明的格斗技法,而是他作为一项运动的普及程度和成熟程度,要比散打高的多,这才是泰拳厉害的地方。其实我们之所以爱把泰拳,自由搏击,K1等运动拿来和散打比较,而不拿摔跤,柔道这些也有格斗技法的项目来比,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散打其实和这些运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规则稍有不同。把散打王争霸赛的名字改成中国泰拳王争霸赛或者中国K1其实其实也没什么,反过来把泰拳比赛改成泰国散打,其实也顺理成章的,本来这些选手就经常在这些项目中串场啊 。 我在网络上看了很多武术跟散打,跟泰拳,跟K1的争论,我觉的挺纳闷的,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明了的啊,老是出现关公占秦琼的争论,说到底是双方本身的概念不清晰,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永远无法统一,所以永远也没有结果。一定要给他们定义的话,那就是,中国武术是东方格斗术或者世界主流格斗术的鼻祖,他是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完整的格斗术系统(注意啊,是系统)。泰拳、散打、K1、无限制格斗,巴西柔术等体育运动源于该系统中的某些技法流派,或者是从该系统中吸收部分技法流派,然后通过竞技体育改造后的几种训练手段接近,规则接近的不同名称的体育运动。 只要是体育运动,最后水平的高低,取决于4个条件,1、国力,2、重视程度,3、人种适应性,4、从事该运动的人数,跟运动本身厉害不厉害没有直接关系。 |